2025-07-14 09:57:43来源:今日热点网
7月4日至7月10日,在青山叠翠、云雾缭绕的湘西永顺,长沙医学院医者队非遗组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忱,踏上了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他们以“传承”为桥,以“体验”为引,深入土家村寨,亲身体验三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米豆腐制作、摆手舞、打粑粑,学习土家话,在指尖与汗水间,感受民族智慧,共绘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石磨悠悠,米香传承——探秘米豆腐古法技艺
在永顺古老的村落里,时光仿佛在石磨的转动中慢了下来。非遗组成员跟随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开始了米豆腐制作的学习。晶莹的大米经过浸泡、磨浆,化作洁白的米浆。磨浆讲究力道均匀,水米比例要精准,老祖宗传下的手艺,差一点味道都不同。传承人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着其中的门道。看着米浆在柴火大锅中翻滚、凝结,最终变成爽滑Q弹、米香四溢的米豆腐,队员们惊叹不已。亲口品尝自己参与制作的米豆腐,那份源自土地、凝聚匠心的清甜滋味,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滋养生命的活态传承。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湘西人民对食物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
(图为非遗组成员与传承人一同制作的米豆腐)
鼓点铿锵,舞步翩翩——共跳民族团结摆手舞
暮色四合,月光洒满党校。欢快的鼓点骤然响起,医者队与身着盛装的土家族阿姨、同学们手挽着手,围成同心圆,跳起了热情奔放的摆手舞。“摆手舞是我们祭祀祖先、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语言’,每一个动作都有故事。”当地老人热情地讲解着动作的含义。队员们从最初的笨拙模仿,到逐渐跟上节奏,融入这充满生命力的韵律。摆动的双臂是对天地自然的礼敬,跃动的步伐是民族情感的共振。鼓点激越,舞步交错,不同民族的笑声与歌声在夜空中交融回响。这一刻,无需言语,文化的力量已将大家的心紧紧相连,舞出了民族团结、欢乐祥和的动人画卷。
(图为医者队成员与当地村民共跳摆手舞)
木杵声声,粑粑飘香——合力锤炼的甜蜜滋味
“打粑粑”是湘西节庆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更是凝聚人心的一项传统技艺。在热气腾腾的木甑旁,刚蒸熟的糯米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非遗组成员与村民们合力抬起沉重的木杵,喊着整齐的号子,你一锤、我一锤,轮番捶打石臼中的糯米团。“打粑粑要趁热,要用力均匀,更要大家一条心!”汗水浸湿了衣衫,木杵敲击声震耳欲聋,但看着糯米在千锤百炼中逐渐变得柔韧绵密,最终裹上黄豆粉或芝麻糖,成为香甜软糯的糍粑,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甜蜜。这共同挥洒的汗水、齐心协力的过程,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技艺背后蕴含的集体协作精神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一块小小的粑粑,凝结的是劳动的喜悦与分享的幸福。
(图为村民教非遗组成员做粑粑)
歌声传情,语韵流芳——土家“活文化”的传承
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向士军正带着学生用土家语学唱迎客歌:“‘昨晚梦见山打开嘞——’”他解释,“山打开”是土家话里“天地敞亮、心扉敞开”的意思,“‘我笑起来嘞’,是见到贵客的高兴;‘早上听见喜鹊叫诶——’喜鹊是报喜鸟,‘土家族的客人都来到’,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迎客礼,把山、把鸟、把心意都唱进歌里。”学生们跟着唱第二遍时,有女生小声问:“这歌里怎么没有复杂的词?”向士军笑了:“土家话的歌,就是要让山里娃一听就懂,让外头客一听就暖——这就是我们的‘活文化’。现在会土家语的年轻人不到1%,很多像‘洗车’(水草丰茂的河)、‘罗嘎尼’(虎啸)这样的词汇,再不记录就消失了。今天你们年轻人愿意学,这就是希望。”
(图为土家歌曲老师)
传承·交融·铸魂——非遗之光照亮共同体之路
从石磨间流淌的米浆,到鼓点中跃动的舞步,再到木杵下锤炼的糍粑,长沙医学院非遗组的湘西之行,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沉浸与深情触摸。他们不仅学习了技艺,更感悟了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生活哲学与深厚情感。米豆腐的细腻、摆手舞的豪迈、打粑粑的合力,对土家话的传承,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是湘西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珍视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璀璨的瑰宝。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本次非遗探索之旅,超越了简单的技艺学习,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的实践。在共同学习、共同劳作、共同欢庆的过程中,队员们与当地乡亲的心贴得更近。大家深刻认识到,这些浸润着民族记忆、流淌着共同血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实基石,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最鲜活的纽带。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更昭示着“我们共同走向何方”。
愿这非遗的薪火代代相传,照亮文化自信之路;愿这民族团结的乐章响彻云霄,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长沙医学院学子们,正以青春之我,融入这传承与交融的伟大洪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与力量!(文字/谭贺天、李姝丽、黄宇峥 图片/ 柳张静雯、万婧薇、彭岁寒、雷吴臻)